跳到主要内容

感谢您访问nature.com。您使用的是对CSS支持有限的浏览器版本。为了获得最好的体验,我们建议您使用最新的浏览器(或关闭Internet Explorer的兼容性模式)。同时,为了确保持续的支持,我们将在没有样式和JavaScript的情况下显示站点。

深震后形变所揭示的上地幔基底薄弱

摘要

地幔粘度在地球内部动力学和热历史中起着关键作用。然而,对粘度结构的地球物理推断显示出很大的变异性,这取决于所使用的观测资料类型或所施加的假设123..在这里,我们利用位于上地幔底部附近的深度地震(约560 km)的震后变形来研究地幔粘度结构。我们采用独立成分分析4结合大地时间序列,成功探测和提取了2018年斐济8.2级矩引起的震后变形。为了寻找可以解释检测到的信号的粘度结构,我们进行了前向粘弹性松弛建模56具有一系列粘度结构。我们发现,我们的观测需要一个相对较薄(约100公里),低粘度(1017到1018地幔过渡带底部的Pa s)层。这样的弱带可以解释板块变平的原因7和孤立8在许多俯冲带观察到,否则很难在整个地幔对流制度中解释。低粘度层可能是超塑性的结果9诱导尖晶石后转变,弱卡西欧3.钙钛矿10,含水量高11或脱水熔化12

这是订阅内容的预览,通过你所在的机构访问

访问选项

租或购买这篇文章

只要这篇文章,只要你需要它

39.95美元

价格可能受当地税收的影响,在结账时计算

图1:震源深度560 km后探测到的震后变形W8.2斐济地震。
图2:预测地震后变形w8.2斐济事件为不同的粘度结构。
图3:寻找最能解释观测结果的粘度模型。
图4:我们的首选模型(MTZ B100 0.1年麦克斯韦时间)预测的震后变形与数据对比。

数据可用性

GNSS数据来自内华达大地测量实验室(geodesy.unr.edu).我们还提供了探测到的地震后信号,例如位移和时间演化,作为图的源数据。1源数据提供了这篇论文。

代码的可用性

正演建模代码RELAX可在https://geodynamics.org/cig/software/relax/.ICA的代码已经提供33泽诺多储存库https://doi.org/10.5281/zenodo.4322548

参考文献

  1. 地球地幔流变学:历史回顾。冈瓦那大陆Res。18, 17-45(2010)。

    文章广告谷歌学者

  2. 在地球动力学建模中协调地幔流变学的实验室和观测模型。j . Geodyn。One hundred., 33-50(2016)。

    文章谷歌学者

  3. 鲁道夫,M. L.,莱基奇,V. & Lithgow-Bertelloni, C.地球中地幔粘度跳跃。科学。350, 1349-1352(2015)。

    文章广告中科院PubMed谷歌学者

  4. Gualandi, A., serpeloni, E. & Belardinelli, M. E. GPS时间序列盲源分离问题。j .大地测量学。90, 323-341(2016)。

    文章广告谷歌学者

  5. Barbot, S. & Fialko, Y.震后松弛机制的统一连续统表示:后滑移、孔隙弹性反弹和粘弹性流动的半解析模型。地球物理学。j . Int。182, 1124-1140(2010)。

    文章广告谷歌学者

  6. Barbot, S. & Fialko, Y.重力作用下弹性半无限固体的傅里叶域格林函数,应用于地震和火山变形。地球物理学。j . Int。182, 568-582(2010)。

    文章广告谷歌学者

  7. 毛伟,钟山。地幔过渡带下黏度层减少导致的板块停滞。Geosci Nat。11, 876-881(2018)。

    文章广告中科院谷歌学者

  8. 格里玛,a.g., Lithgow-Bertelloni, C. & Crameri, F.孤儿制度:扁平和穿透板形态之间缺失的一环。前面。地球科学。8, 1-19(2020)。

    文章谷歌学者

  9. 上地幔的转换超塑性模型。地球物理学。j . Int。133, 741-755(1998)。

    文章广告谷歌学者

  10. Immoor, J.等人。地幔中弱立方CaSiO3钙钛矿。自然603, 276-279(2022)。

    文章广告中科院PubMed谷歌学者

  11. Fei, H.等。由矿物黏度推断出的接近水饱和的地幔过渡带。科学。睡觉。3., e1603024(2017)。

    文章广告PubMed公共医学中心谷歌学者

  12. 施曼德,刘志刚,刘志刚,刘志刚,刘志刚。下地幔顶部的脱水熔融现象。科学。344, 1265-1268(2014)。

    文章广告中科院PubMed谷歌学者

  13. 杨晓明,陈晓明,陈晓明。基于对流和冰川均衡调节数据联合反演地幔黏度的新方法。地球的星球。科学。列托人。225, 177-189(2004)。

    文章广告中科院谷歌学者

  14. 刘海华,葛尼斯,冷伟。地幔黏度的板块动力学约束。j .地球物理学。固体地球126, 1-18(2021)。

    文章谷歌学者

  15. 层状球形地球的重力粘弹性震后松弛。j .地球物理学。固体地球102, 17921-17941(1997)。

    文章谷歌学者

  16. 徐超,苏旭,刘涛,孙伟。2013年鄂霍次克海深源地震共震和震后形变的大地测量观测。地球物理学。j . Int。209, 1924-1933(2017)。

    文章广告谷歌学者

  17. Avouac, j。从地震和地震断层滑动的大地测量成像到地震旋回的动态建模。为基础。地球行星。科学。43, 233-271(2015)。

    文章广告中科院谷歌学者

  18. 贾,Z.等。2018年斐济Mw 8.2和7.9级深地震:两个板块中有一个双层地震。地球的星球。科学。列托人。531, 115997(2020)。

    文章谷歌学者

  19. 韩,S, Sauber, J. & Pollitz, F. 2006-2007年大地震后重力变化与千岛群岛中部软流圈结构的约束。地球物理学。卷。43, 3169-3177(2016)。

    文章广告PubMed公共医学中心谷歌学者

  20. 田泽,杨哲,杨震。2012年海达瓜伊7.8级地震和2013年克雷格7.5级地震的震后变形及其对区域流变结构的影响。j .地球物理学。固体地球126,(2021)。

  21. Forte, a.m., Dziewonski, a.m. & Woodward, r.l. in地球深部动力学与地球自转(eds。Le Mouël, -L。135-166(1993)。

  22. Lau, H. C. P. & Holtzman, B. K.“粘弹性介质中的耗散测量”扩展:在非常宽的地球物理时间尺度上进行连续表征。地球物理学。卷。46, 9544-9553(2019)。

    文章广告谷歌学者

  23. 汤加海沟下地幔俯冲岩石圈的复杂形态。自然374, 154-157(1995)。

    文章广告谷歌学者

  24. 黄旭,徐勇,Karato, S.从维氏硅石和菱木硅石的电导率看过渡带的含水量。自然434, 746-749(2005)。

    文章广告中科院PubMed谷歌学者

  25. 皮尔逊,D. G.等。含水地幔过渡带由菱形岩指示。自然507, 221-224(2014)。

    文章广告中科院PubMed谷歌学者

  26. NOAA国家地球物理数据中心。2分钟网格化全球救灾数据(ETOPO2) v2。NOAA国家环境信息中心。https://doi.org/10.7289/V5J1012Q(2006)。

  27. 海斯,G. P., Wald, D. J. & Johnson, R. L. Slab1.0:全球俯冲带几何图形的三维模型。j .地球物理学。Res。117, b01302(2012)。

    文章广告谷歌学者

  28. Blewitt, G., Kreemer, C., Hammond, W. C. & Gazeaux, J. MIDAS稳健趋势估计精确GPS站速度无步进检测。j .地球物理学。固体地球121, 2054-2068(2016)。

    文章广告PubMed公共医学中心谷歌学者

  29. SONEL。GPS汤加。https://www.sonel.org/spip.php?page=gps&idStation=894(2022)。

  30. 贝维斯,M. &布朗,A.地壳运动大地测量的轨迹模型和参考系。j .大地测量学。88, 283-311(2014)。

    文章广告谷歌学者

  31. 焦,W., Wallace, t.c ., Beck, s.l ., Silver, P. G. & Zandt, G. 1994年6月9日玻利维亚深地震静位移的证据。地球物理学。卷。22, 2285-2288(1995)。

    文章广告谷歌学者

  32. Vidale, J. E. Goes, S. & Richards, P. G.在远宽频带地震图上看到的近场变形。地球物理学。卷。22, 1-4(1995)。

    文章广告谷歌学者

  33. 郭兰迪,刘志军,刘志军。InSAR位移时间序列的变分贝叶斯独立分量分析及其在美国加州中部的应用。j .地球物理学。固体地球126,(2021)。

  34. Dziewonski, A. M. & D. L.初步参考地球模型。理论物理。地球的星球。国际米兰。25, 297-356(1981)。

    文章广告谷歌学者

下载参考

确认

我们感谢M. Gurnis, H. Kanamori和R. Bürgmann的有益讨论。这项工作得到了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拨款NSF EAR 2142152的部分支持。

作者信息

作者及隶属关系

作者

贡献

S.P.构思了这项研究,分析了数据,进行了建模,解释了结果,并撰写了手稿。j.p.a.监督了ICA和建模工作,并参与了口译工作。Z.Z.参与了口译。A.G.为ICA提供了代码,并指导了时间序列分析。所有作者讨论了结果并对手稿进行了评论。

相应的作者

对应到Sunyoung公园

道德声明

相互竞争的利益

作者声明没有利益竞争。

同行评审

同行评审信息

自然感谢Yuri Fialko和其他匿名审稿人对这项工作的同行评审所做的贡献。同行评审报告是可用的。

额外的信息

出版商的注意施普林格自然对出版的地图和机构从属关系中的管辖权主张保持中立。

扩展的数据图形和表格

扩展数据图1观测(黑色箭头,大圈)和预测(绿色箭头,小圈)同震变形。

同Fig。4,除绘制同震位移外。错误椭圆(灰色圆圈;95%置信区间)由弹道建模获得。

扩展数据图2两种不同麦克斯韦时间下弱MTZ黑洞的震后形变预测。

一个,与图右侧面板相同。2 fb,和一个,但MTZ BH较弱(Maxwell时间为1.25年)。

图3不同模型(MTZ BH的麦克斯韦时间为0.63年,MTZ B65的麦克斯韦时间为0.05年)预测的地震后变形对比

一个- - - - - -b,和无花果一样。4 a、bMTZ BH的麦克斯韦时间为0.63年。c- - - - - -d,和一个- - - - - -b,除了0.05年麦克斯韦时间的降粘度MTZ B65。

扩展数据图4在弱软流圈存在的情况下,我们的首选模型预测的地震后变形。

一个- - - - - -b,和无花果一样。4 a、b但麦克斯韦时间为0.63年的弱软流圈。c- - - - - -d,和一个- - - - - -b,但具有2.5年麦克斯韦时间的弱软流圈。在每种情况下,位移都接近于分别模拟软弱软流圈和MTZ软弱基底所得到的位移的线性和。水平位移在相似的方向上,并且建设性地增加,导致靠近地震的地点的位移增加10%到20%。另一方面,由于弱软流圈在震中以西和海沟以西产生的隆起,与MTZ的弱基底相反(图2)。2),在斐济和汤加群岛(如LAUT和TONG)的台站,垂直位移有破坏性增加的趋势。这降低(恶化)总体拟合的观察约14%和6%。这些结果表明,为了解释在弱软流圈存在的情况下,观测到的震中附近和沟槽附近的下沉,更需要MTZ底部的弱区。

图5 LAUT站原始和预处理的GNSS数据。

一个- - - - - -c,含不确定性的东、北、垂直分量原始GNSS数据(蓝色误差条;一个标准差)。洋红色和绿色虚线分别表示与仪器问题和同震位移相关的步骤时间。橘色实线表示最佳拟合轨迹模型。d- - - - - -f,和一个- - - - - -c,除了时间序列是经过预处理的,即线性趋势和从原始数据中去除的轨迹模型得出的偏移量(一个- - - - - -c).

图6地震后分量以外的独立分量及其空间分布。

一个,最显著季节变形分量的时间演化(上)和空间分布,如图所示。1,其中误差椭圆(一个标准偏差)的估计方法与地震后位移的估计方法相同。b- - - - - -d,和一个,但对第2、3和4个最显著的季节成分分别有影响。

扩展数据图7每个预处理GNSS时间序列的震后变形。

一个, LAUT站GNSS数据预处理东(上)、北(中)、上(下)分量(同扩展数据图)。5 d-f)用黑色表示,而每个时间序列中地震后变形的贡献用红色表示。误差条表示一个标准偏差。地震发生的时间用绿色实线表示。注意向上分量的比例比水平分量的比例大。b- - - - - -d,同一个,而NIUM、SAMO和TONG站则分别为。SAMO站和TONG站在接近分析时段结束时的数据中存在空白。

扩展数据图8剪切模量(μ)和粘度(η)与参考值(μ裁判裁判)作为深度的函数。

相对于参考(橙色实线)的比值(蓝色实线)是根据初步参考地球模型计算的34

扩展数据表1本研究使用的GNSS站
扩展数据表2用于建模的输入源和平板几何形状

补充信息

源数据

权利和权限

根据与作者或其他权利持有人签订的出版协议,自然或其许可方(例如,社会或其他合作伙伴)对本文拥有排他性权利;作者对这篇文章接受的手稿版本的自我存档仅受此类出版协议的条款和适用法律的约束。

转载及权限

关于本文

通过CrossMark验证货币和真实性

引用本文

Park, S., Avouac, JP。,詹,Z。et al。深震后形变所揭示的上地幔基底薄弱。自然615, 455-460(2023)。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2-05689-8

下载引用

  • 收到了

  • 接受

  • 发表

  • 发行日期

  • DOI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2-05689-8

评论

通过提交评论,您同意遵守我们的条款而且社区指导原则.如果您发现一些滥用或不符合我们的条款或指导方针,请标记为不适当。

搜索

快速链接

自然简报

报名参加自然简报时事通讯-什么重要的科学,免费到您的收件箱每天。

获取当天最重要的科学故事,免费在您的收件箱。 注册《自然简报》
Baidu
map